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加剧,推动中德高校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学术对话与合作成为共同解决气候危机的重要举措。2025年7月28日,德国慕尼黑大学师生到访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及碳中和研究院,围绕“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气候韧性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会议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郭茹教授主持,来自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碳中和研究院的师生围绕跨尺度气候适应与绿色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斌教授致欢迎辞。他强调,城市的韧性建设和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此次师生交流活动恰逢其时,期待能在未来不断拓展与慕尼黑大学等德国高校的合作。德国慕尼黑大学杨也明副教授、慕尼黑大学Anne von Streit研究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刘芳教授、环境学院郭茹教授,分别围绕气候韧性与空间建模、个体行为与多元治理、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议题作主旨报告。上海市气候中心董广涛副主任就城市气候韧性指标及建模研究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三方在气候适应领域的合作重点,打通了产学研互动融合的链条。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展与感想,生动展现了本硕博多层级学术梯队的联动培养模式。现场互动气氛热烈,不仅在座专家积极回应,环境科学-会计学双学士学位项目及环境科学系本科生也踊跃发言,与演讲嘉宾深入交流,展现出对相关议题的关注与深度思考。


本次研讨会为同济大学与慕尼黑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合作领域搭建了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平台,促进了青年人才的互动互学,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国际协同进程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LMU)建校于1472年,在德国大学中综合指数排名最高,以其雄厚的学术研究实力享誉国际。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LMU位列第59位。慕尼黑大学在气候韧性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其研究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型技术先进、国际合作广泛为特色,尤其在洪水韧性建模、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区域气候适应策略等方面成果显著。同济大学与慕尼黑大学自2000年签署校级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在慕尼黑大学组织建立的中国学术网络(LMU-ChAN)中,同济大学是中国11所成员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