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至27日,我院"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微专业师生团队在廖振良教授带领下,赴新疆乌鲁木齐开展了为期8天的专业实习活动。本次实习作为微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技术观摩等形式,深入了解西部地区重点工业企业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创新实践与转型经验。来自环境工程、能源化工等不同专业的4名学生组成实习团队,将课堂所学的《碳排放权交易》《绿色低碳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考察,收获颇丰。

理论联系实践
在宝武钢铁集团八一钢铁公司,团队用一整天时间深入考察了企业的低碳转型实践。在原料预处理车间,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新疆本地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经过干燥、粉碎等工序转化为生物质燃料的全过程。在天然气炼铁区域,工程师重点讲解了Midrex工艺的技术特点,这种采用天然气作为还原剂的新工艺,通过优化反应条件使碳排放较传统高炉降低50%。这些鲜活的案例完美诠释了《绿色低碳技术》课程中重点讲授的工业减排路径,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

(秸秆输送带实拍图)
碳中和技术创新
在对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化工有限公司的调研中,团队系统了解了现代煤化工的低碳发展路径。最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企业投资12亿元建设的CCUS示范装置,该装置每年可捕集封存1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900万棵树的年碳汇量。在聚烯烃生产车间,自动化包装线上整齐排列的聚丙烯产品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煤炭资源的高端化利用。企业采用的"煤-化-电"多能耦合模式,将煤气化、甲醇合成、烯烃制备等环节有机整合,形成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些都为《可再生能源存储与转化》和《碳排放权交易》课程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同学们就碳配额分配、碳交易机制等话题与企业碳资产管理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家能源集团全景图)

(丙烯生产线传输带图)

(工厂内工程师介绍丙烯生产线)

(团队参观企业中控区域)
生态文明实践
河润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观让同学们看到了技术创新在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智慧水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城供水管网的运行状态,5000余个智能传感节点构成的监测网络可以精准定位管网漏损位置。公司研发的"润智联"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管网漏损率从25%降至12%,年节水达200万吨。在边疆地区供水项目展区,同学们了解到企业开发的耐寒型智慧供水系统如何通过电伴热、北斗定位等技术,在-30℃的极寒环境下保障供水安全。这些创新实践完美诠释了《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课程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展现了科技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潜力。

(中控室智能监控系统)

(公司门前的合影)
专业学习深化
实习最后一天,团队前往新疆大学博达校区参加专题学习。王磊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固碳与资源化技术"微专业课程吸引了来自同济大学、新疆大学、喀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共同参与。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数据,系统介绍了藻类、光合细菌等微生物通过卡尔文循环固定二氧化碳的机理,以及其在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这种跨地域、跨学校的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专业视野,也为《碳排放核算》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课后,同学们就微生物固碳的量化评估方法与王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次新疆实习活动是"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微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成果。通过深入企业一线的实地考察,同学们不仅深化了对《碳排放权交易》《绿色低碳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解,更切身感受到了碳中和目标下产业转型的迫切性与创新性。我院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通过设置"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微专业,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学院将继续优化课程设置,拓展实践平台,为培养更多碳中和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不懈努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