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10日,“一带一路”环境学院院长联盟2025年度会议暨第五届环境学院院长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共同主办。
会议以“汇源智慧,绿动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国内9所高校的50余位环境学院院长、知名学者及行业专家参加会议。参会机构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等一批国际知名学府,各方代表围绕环境领域前沿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陈荣、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志伟出席并致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涵,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颖分别主持开幕式与闭幕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院长卢金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贾汉忠、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郭军康、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院长杨庆、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武占省、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强出席会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陈荣首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智能+、绿色+、健康+、国际+”引领下的转型发展成果以及发起成立“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的实践成效。他强调,学校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化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志伟随后发表致辞。他表示,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始终致力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挑战,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发起了“一带一路”环境学院院长联盟。他强调,各成员单位应依托“一带一路”院长联盟这一平台,持续强化绿色低碳领域科研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移,深化人才联合培养。他呼吁各方携手并进,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为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和构建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发起了“关于联合培养“双碳”领域研究生的全球倡议”,并得到了与会联盟成员代表的积极响应和共同签署,标志着联盟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与绿色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合作迈入制度化新阶段。倡议围绕课程标准、资源共享、学位合作、国际交流、产业实践等方面提出八项行动计划,将推动跨国课程互认、联合学位项目建设和国际实践基地布局,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的“双碳”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此次倡议的发布也彰显了同济大学在全球气候变化教育与绿色人才培养领域的引领作用,凝聚了推动全球低碳转型的智慧和力量。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通过20个高水平学术报告和院长圆桌对话,深入探讨了绿色教育、低碳技术、资源循环等前沿议题。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Vladislav V. Gurzhiy教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Adalberto Noyola高级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Zhou Yan教授、泰国朱拉隆功大学Jenyuk Lohwacharin教授、立陶宛考纳斯理工大学Žaneta Stasiškienė教授等,分享了各校在环境领域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模式与先进育人理念。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颖主持闭幕式。她向本届论坛的承办单位以及来自全球的参会代表表达了诚挚感谢,并表示,本届论坛在推动国际环境教育合作、加强“双碳”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张海涵副院长随后发表闭幕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不仅延续了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更将论坛打造成为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重要平台。三天的深入交流进一步凝聚了共识,为未来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同行动绘制了清晰路线。

闭幕式同时举行了院长论坛旗帜交接仪式,南京理工大学为2026年第六届环境学院院长论坛的承办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强在会上介绍了学校概况,并庄重接过论坛旗帜,标志着第六届环境学院院长论坛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济大学牵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环境学院院长联盟。自成立以来,联盟成员数量快速增长至覆盖亚洲、非洲、欧洲、拉美等38个国家的8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常态化的合作交流平台,也切实推动了跨区域科研协作网络的形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