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学子,联袂桂工,携手皖西;
夏日炎炎,行走皖地,情怀激荡。
一片丹心照九州,红色薪火代代传;
绿水青山织锦绣,生态文明永长青。
2024年7月8日-17日,由同济大学发起、联合桂林理工大学、皖西学院、六安市裕安区委党校共同举办的首届同济大学-六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圆满举行。10天时间里50多名师生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体悟革命先烈和新中国建设者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见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六安绿水青山建设的实践伟力。这是同济大学首次探索红绿结合、产教融合、多校联合、师生共学、贯通培养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统一领导,环境工程系组织落实,由董滨、尹海龙、院士杰、张云惠、周涛老师带队,来自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1名学子、桂林理工大学的18名学子、皖西学院的6名学子以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涛等12名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苟利武等3名教师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在为期10天的实践课程中,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深入红色基地和工程一线,参观学习淠史杭运河工程、六霍起义纪念馆、独山革命旧址群、六安市第一水厂、苏大堰湿地工程、凤凰桥新概念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厂和污泥变花海示范工程、城北污水处理厂智慧水管家平台等,参加了9次校企联合双导师课程和4次党课,并进行了10余次专题研讨。“通过专业实践,校企导师联手为书本上黑白的图片“上色”,将二维的文字“三维化”,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红色基地参观、党课学习,感受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激发奋进力量。师生在共行、共学、共研中深刻体悟一代代环境人的红色基因和绿色使命,未来将以革命精神为指导,用对环境事业的热爱,守护绿水青山,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奋斗。”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滨教授如是说。
强化党性教育,锤炼革命精神,提升思想境界
追忆往昔,参观六霍起义纪念馆,革命岁月永铭记,红色基因血脉相连。
致敬英雄,前往淠史杭运河工程,建设年代心中燃,劳动楷模感动人心。
在裕安区委党校的协调和帮助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了独山革命旧址群、六霍起义纪念馆、淠史杭运河建设纪念塔和运河工程等4处红色教育基地。
六霍起义纪念塔前,学生代表敬献花圈、整理绶带,表达对革命先烈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赞美与歌颂,师生全体默哀、久久伫立,表达对革命先烈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敬意与怀念。
独山革命旧址群和六霍起义纪念馆中,红军遗物承载着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师生们都更加坚定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党校教室内,党校教授与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位老师为全体师生讲授了红四方面军的苦难与辉煌历程,分享了学习感悟,并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寄语,希望同学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次生动的思政课程使我们每一位同学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对每一位师生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苟利武如是说。
更为幸运的,我国健在的最为年长的胡正先老红军(107岁)冒着酷暑接见了同学们一行,老红军两过雪山草地的事迹让每一位师生无不动容,倍感振奋!“我参加革命的时候,老百姓住的是茅草房,自然灾害严重,现在老百姓住的是楼房瓦房,生活变化太大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胡正先老红军如是说。
淠史杭运河工程纪念塔中,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同学们探访了淠史杭工程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安徽市委党校副校长陈兆青向同学们作了专题报告《伟大的壮举 历史的丰碑:人间天河淠史杭》,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的内在联系跃然纸上。淠史杭工程历时14年,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皖西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壮举,设计灌溉面积1098万亩,惠及皖豫两省4市17个县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弘扬淠史杭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际行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任何伟大的事业,置疑者有之、退出者有之、背叛者有之、牺牲者有之,总需有人坚持到最后用结果证明其事业之伟大、正确,这告诉我们:干成一番大事很容易,相信,坚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张晨如是说。
搭建长江保护大课堂,组建产教融合大师资,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
凤凰桥畔污水净,城北厂内技艺新,创新技艺层层展现。
漫步苏大堰湿地,生态修复妙法多,长江保护深植心间。
三峡集团是国家共抓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骨干主力企业,三峡集团将六安市作为水管家治水模式的示范城市,近5年投入数百亿对城市水环境开展了系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体师生沿着长江大保护的治水脉络,从给水厂到排水系统,从污水处理厂到污泥处理厂,从苏大堰湿地公园和智慧水务……眼前是实打实的新技术设施,耳边是企业导师与师生们的讲解讨论,比较不同的处理工艺和设备选型,了解处理设施的工作、反应机理,视听结合,探讨着未来污水处理厂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回收、环境友好的新理念与实现路径,在社会大课堂的学习中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长江大保护战略中的生动实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根据专业主题,选择企业领军专家与高校学术大师形成双导师制,组建产教融合大师资力量,围绕长江大保护的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导师们安排专题报告,并带领同学们开展工程讨论。数10场的学术报告,使同学们充分了解到最新的工程技术与行业发展脉络,强化了同学们的工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这里,我们通过实地观摩、参与操作,接触到了第一线的生产工作,了解了实际生产中的重点和工程思维。在与校企双导师的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和先进理念的理解,这与我们在学校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不同。”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曹雨萱如是说。
师生共行六安,共学工程实践,共研科技成果
思政课程润无声,党性修养再提升,理想信念在社会大课堂中坚定。
工程实训手牵手,青年教师共砺行,思政实践在产教大平台中创新。
通过扩展社会大课堂教学资源,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系统整合了本科生实习课程、青年教师思政与工程实训、本硕博创新能力贯通培养,打破师生壁垒,共研形式多样。就餐时、大巴上、走路时,师生并肩而行随处可见,交流讨论处处发生。导师的授课与答疑、现场的讲解和交流,研讨会上的思维碰撞,都是师生共行、共学、共研的精彩呈现。
“本次校企联合、红绿融合、师生共行共学共研的三校联合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实践教学的一次重要创新,也是青年教师提高党性修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宝贵机会。”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青年教师张云惠和张举善如是说。“通过针对现场臭氧技术应用的深入了解,使我了解了工程应用上遇到的难点所在,我正尝试根据工程需求设计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计划,使研究成果能够真正为国家需求服务,将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王慧如是说。
实践课程结束后,三校师生齐聚党校教室举办结业仪式。会上,三校的同学们踊跃发言,从理想信念、专业知识、就业前景、创新思考等多纬度全方面各抒己见。最后,董滨教授对本次暑期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寄语同学们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里大地皆课堂,三校学子同研学;
十日同心共砥砺,中华梦想代代传。
此次“大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同济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皖西学院、六安市裕安区委党校的大力支持,三校师生在共同的学习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未来,同济大学将继续加强与中西部高校的合作,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建设社会实践“大课堂”、搭建产教融合“大平台”、建好校内校外“大师资”,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形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鲜明特色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