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江西省科技奖励办公室《关于2020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由井冈山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磺胺类抗生素水生态毒理效应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由井冈山大学推荐申报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对我校黄翔峰、刘佳同志参与申报报奖材料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在公示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的内容及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和项目完成人持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以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异议。
公示日期:2020年6月3日至6月9日。
联系人:金夏芳
邮 件:jinxiafang@tongji.edu.cn
电 话:021-65983332
附件材料:
本项目所属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领域。
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 SAs)进入水域后呈典型低剂量、复合长期暴露特征,可诱导和传播抗生素抗性基因,对环境生物产生长期毒害效应并被视为拟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有水生态毒理研究主要聚焦SAs高剂量、单一污染下的急性毒性及其机制,没有准确揭示SAs环境暴露特征的水生态毒理效应与机制,也未建立SAs实际环境风险的有效评价方法。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开展SAs水生态毒理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准确评价SAs水域环境风险并对其实施高效污染控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和重要进展有:
一是准确揭示了SAs水生态毒理效应及机制。采用模式生物—发光细菌的急性(15 min)毒性和慢性(24h)毒性测试体系,揭示了典型SAs以及SAs-典型共存物的联合毒性效应,基于细菌群体感应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Hormesis机制的受体假说,首次构建了能表征Hormesis的归一化新参数,首次报道了SAs和增效剂甲氧苄啶的急性、慢性联合毒性差异机制。
二是创新构建了SAs环境风险评价新方法。采用分子对接、同源建模及结构活性定量相关(QSAR)等方法,研发了能预测联合污染物慢性毒性Hormesis的“六点法”,建立了能预测SAs等抗生素联合慢性毒性的受体作用库,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分子对接结合能”的SAs-环境共存物联合毒性预测方法。
三是精准实施了SAs的水污染控制。首次从构效关系角度剖析了SAs抑制好氧活性污泥硝化作用的机制,首次报道SAs在nTiO2光催化体系中降解的构效机制,解析了SAs在光催化-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去除机理。耦合以上原创性成果实施了SAs污染的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累积处理量5000吨/d),示范面积100亩的养殖废水达到治理目标。
项目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中科院一区4篇,二区5篇,IF > 5.0的论文8篇;论文被Environ. Sci. Technol., Environ. Int., Water. Res.等SCI期刊引用243次,他引173次;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先后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杰教授,欧洲科学院两院院士、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Jerzy Leszczynski教授正面引用和评价,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项目成果的示范应用区域江苏常州和江西吉安等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项目完成人第一完成人井冈山大学邹晓明和第二完成人同济大学黄翔峰、第五完成人同济大学刘佳在项目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合作开展了抗生素水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