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同济大学联合新疆大学开设的“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微专业,迎来第二期学生结业、第三期学生开班。
本次典礼在同济大学、新疆大学和喀什大学同步举行,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新疆大学副校长刘正江、喀什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斌出席并分别致辞,向各校结业学生颁发该微专业结业证书。同济大学本科生院、环境学院,新疆大学教务处、建筑工程学院,喀什大学教务处、土木工程学院、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建筑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共同出席了本次典礼。这场“结业与启航”的盛会,不仅见证着知识的传承与使命的接力,更彰显了三校在“双碳”人才培养领域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9月20日,“气候变化与碳中和” 微专业2025年结业暨开班典礼在上海和新疆两地三校同步举行
2022年5月,教育部制定《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指出双碳人才的紧缺,以及加快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同济大学与新疆大学迅速响应。前者地处东部能源消费和输入地区,后者扎根西部能源生产和输出核心区,两校优势互补,于2023年开启碳中和微专业合作,2024年正式签订协议实现联合招生、培养与授证,还将项目拓展至喀什大学及上海多所高校,形成跨校、跨地域育人格局。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 微专业学生在新疆联合进行专业实践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微专业学生利用智慧教室在上海和新疆两地同步进行碳交易模拟
历经三年发展,该微专业已构建成熟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涵盖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碳交易与碳金融、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6门核心内容,利用周末分两学期授课,通过智慧教室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师在一方高校授课,其他院校师生同步在智慧教室听课互动,还能在线上开展碳交易模拟实践。截至目前,累计约300名学生参与学习,首届毕业生多数获北大、清华、同济等名校保研或出国深造,学生普遍反馈微专业学习显著提升了自身在“双碳”领域的竞争力。
典礼上,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指出,今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同济大学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工作关于碳中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携手新疆大学创办了“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微专业。三年来,两地三校通过该微专业的建设,不断有效整合校际和院系的教学资源,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取得了可喜成效,也为后续开设“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主修专业,更好服务“双碳”战略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国际气候治理话语权奠定了基础。他还回顾了同济大学与新疆大学、喀什大学合作的历程。2010年以来,同济大学累计派出300余人次专家赴疆,助力新疆大学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共建西北最大地震模拟振动台。在喀什大学,同济大学援建了首个工科院系,2025年还携手创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喀什“一带一路”基地。此次微专业合作,正是三校“东西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教育援疆模式的新延伸。
新疆大学副校长刘正江对学子提出殷切期望,他勉励顺利结业的学生做绿色转型的实践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做跨学科融合的开拓者,在新兴技术与碳管理交叉领域创新;做全球视野的践行者,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喀什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斌指出本微专业是深化东西部高校协作、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同济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与担当、教育援疆与智力援疆的无私奉献,突破了地域限制,为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成功范式。
该微专业的建设契合了教育部“双千”计划精神,2024年12月,《人民日报》以“慕课西部行 知识越山海”为题,将其作为典型案例报道;2025年9月21日,《光明日报》以“同济新大携手深耕“双碳”育人 跨校微专业架起绿色人才培养桥”为题对本次微专业结业暨开班典礼进行了报道。《上海科技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