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德国暑期营正式拉开序幕。来自2023级环境工程专业、2023级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27名同学,在刘晓光、张云惠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慕尼黑、柏林等城市围绕环境前沿问题开展学习实践。通过实地调研、讲座授课、实践参观等多样化学习模式,丰富同学们国际化实践认知,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卡尔斯鲁厄篇
7月10日, 研学团队首站抵达德国西南部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这座坐落在德法边境、拥有200年历史的理工强校,作为欧洲顶尖理工大学之一,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与技术转化能力享誉全球。

首日上午,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校园内游学的开营仪式上,KIT国际事务处国际合作与项目部门负责人Oliver Schmidt向同济师生表达了诚挚欢迎,并对学校概况和活动计划做了简要介绍。

下午,师生们又通过主题为“未来水务前沿进展与实践”的三场讲座,与KIT的研究人员展开深度交流,既全景式地了解了KIT在水务科技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实践路径,又加深了对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结合的认知,开拓了视野。


参加完讲座后,师生们参观了KIT的水与水利工程研究所实验室,通过三大实验揭示水务细节:莱茵河流域水动力模拟系统通过高精度模型实时模拟不同水流形态,为防洪与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树木水中褪皮观测持续记录树皮冲刷过程,支撑自然侵蚀研究;微塑料运动轨迹实验与塑料瓶漂流模拟则通过显微镜与水流槽,直观呈现污染物扩散的微观规律与随机性——技术的“鲜活”,藏在每一次模型调节、每一组数据记录里。


7月11日,团队成员拜访了汉巴赫宫,深入了解了这座历史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其在德国民主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作为1832年汉巴赫庆典的发起地,这里被誉为德国民主运动的摇篮和象征,见证了早期自由、统一与公民权利诉求的诞生,对德国近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伐利亚州篇
7 月 12 日,研学团队从卡尔斯鲁厄启程,向着乌尔姆小镇(Ulm)出发——这座以 “爱因斯坦出生地” 闻名的德国小城。
乌尔姆大教堂,世界上最高的教堂钟楼,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融合了多项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了解到,教堂在建设中采用了特殊的采光、通风与绝热设计,展现了古老建筑如何巧妙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
在乌尔姆小镇还有一座奇异的喷泉:它下面是火箭,代表科技;上面是蜗牛,代表自然;蜗牛长出了爱因斯坦的头,代表智慧;他做鬼脸代表讽刺,本意是嘲讽人类试图操纵自然世界。


当天下午,研学团队抵达奥格斯堡,前往奥格斯堡,正式进入了巴伐利亚州的版图。
奥格斯堡的水利系统因其创新性与进步性于2019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早在中世纪时期,这里的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将附近河流引流到城市中;而后续更是建造了一套完整的包括了引流、储蓄、分流、处理的供水系统,为整个城市有效提供了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上图中即为中欧最古老的水厂,自1416年以来为城市供水,由三座水塔和一座房屋构成。能将不同来源的饮用水和污水通过一条独立的运河流入水厂。
由于水利系统的特殊性,相关的标志景点遍布全城。纵横交错的大小水渠既实用又具创意,是整套系统的骨干;三座名泉Augustusbrunnen、Merkurbrunnen、Herkulesbrunnen则把工程技术升华为公共艺术;而昔日的Stadtmetzg更是可持续理念的典范,建筑下方引入活水给鲜肉降温,用过的废水再回流至水渠统一净化,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循环。

7 月 13 日上午,师生们在慕尼黑开启了新一天的探索。师生们参观了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园。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是德国顶尖理工高校、“TU9” 成员之一, 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实力享誉全球。

柏林篇
最后一站,师生们抵达柏林,于7月14日至7月18日参加了由同济大学多个学院联合组织的暑期营课程。本次课程内容丰富充实,来自不同大学及专业的教授们分别介绍了德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图景。洪堡大学的专家深入解读了德国的文化与历史脉络;柏林工业大学则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德国在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领域的成就;而宝马品牌的分享,则聚焦于德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在此共同学习,学科交叉碰撞,思维火花迸发,收获匪浅。

同学们还参观了柏林宝马摩托工厂。通过亲眼目睹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大家深刻感受到宝马品牌数十年如一日秉持的严谨作风与工匠精神——每一辆车都经过严格质检,同时企业持续创新,精益求精。


师生在校方负责人带领下共同参观洪堡大学与柏林工业大学,漫步校园。


7月18日,结营仪式上,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们在掌声与不舍中分享了各自在德国的学习感悟——那些关于跨文化对话的惊喜、科研思维的碰撞,以及自我边界的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