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28日,我院环境科学系本科生暑期课程《环境监测方案课程设计》在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开设。该课程以“丈量美丽长三角,数说生态新变化”为主题,以环境监测为主线,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调研、研究分析、汇报交流四大模块,让同学们扎实掌握环境科技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该课程由陈玲、孟祥周、仇雁翎和黄清辉四位老师共同指导,通过积极探索“五育并举”创新育人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邀请郜洪文老师介绍水质数字化技术,讲解实验室研发的水质快速检测设备原理及操作流程。参观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电子数据鉴定、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等实验室,深入了解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的内容及方法,深刻领会“以科学捍卫公正”的重要意义。参观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环境实验室,系统认识环境监测服务的内容、规范、质控措施、数据有效性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新污染物检测、环境司法鉴定以及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相关内容。
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设置三块内容,包括:禾河共生——灌溉用水监测设计与实践,“磷”漓尽致——湖泊水体磷的溯源监测设计与实践,生生不息——面向环境样品库的土壤监测设计与实践。三组同学分别走进上海市青浦区蔡浜村、青浦区环境监测站、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浙江省嘉兴同济环境研究院等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农业种植养殖、农村污水收集、河道养护、稻田退水处理、农业绿色发展、土壤污染防治、生态文明知识宣传、生态科普教育等情况。
通过有机链接但各有侧重的三块内容,让同学们系统认知两类重要环境物质(氮和磷)在土壤、农田水体、河道、湖泊内的循环过程。基于长三角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和需求,分别围绕农业灌溉用水、淀山湖水环境、上海市土壤环境制定监测方案,采集水体、土壤等样品,分析其中不同形态的氮、磷等指标,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湖泊磷超标、生态工程措施减排、土壤污染现状等内容。
在资料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大家形成小组报告,通过照片和数据讲述长三角环境质量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同学们之间形成相互学习,全面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不断增强同济环境学子“心系祖国千山万水,志在乾坤风清月明”的使命感。
据了解,《环境监测方案课程设计》属于同济环境学院开设的环境监测系列课程,涵盖了《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及《环境环境监测专题讨论课》等。近年来,教学团队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从第一课堂拓展到第二、三课堂,不断探索“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提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成效,助力学院“三全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