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支部与机关教工十五支部前往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开展了支部共建活动。
同济大学是我国探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与实践者,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教育的推动者。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项目,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以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人才队伍为基础,汇聚长三角地区八所“双一流”高校相关领域专家、高端国外专家、111引智专家等国内外顶尖人才,致力于打造长三角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一体化样板。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重大创新需求,以突破重大前沿科学理论、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目标,依托区域发展优势和科创资源,借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等平台,会同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发挥企业行业联盟作用,协同开展创新研究,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跨区域、跨学科的创新机制,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引领性原创技术。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以培育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全链条绿色创新人才为目标,努力探索跨区域、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内部,以协同高校为主体,通过发挥各校优势、整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量,形成同城跨校机制。在外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牵引、协会助推,形成校外合作机制。通过内外协同、多方融汇,建立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与创业能力。
参观结束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支部与机关教工十五支部(研究生院)开展了座谈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柳剑雄同志从“双碳目标”出发,对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及目前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研究院在体制机制建设、助推高校间跨区域和跨学科发展方面的构想。研究生院赵鸿铎院长对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前期建设成果,特别是低碳环保技术的示范应用落地表示了充分肯定,高度赞扬了研究院对学校建筑、土木、材料、暖通等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建议研究院继续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以节能低碳、人类健康发展为目标,聚集更多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报告同时强调要建设教育强国,要教育先行,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两年来,已形成73项制度创新成果,水乡客厅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要素自由流动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了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同济大学以科技兴邦为己任,建好开放合作大平台,用好协同创新新机制,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真正把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研究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实践,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合作共赢、协同创新模式,更好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更要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