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报告显示,通过逐年治理,上海总体的环境质量正在改善,上海的居住生活环境正越变越好。研究团队发现,上海的空气质量趋向好转,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上海垃圾总产生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区域环境噪声达到相应标准。但是,上海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道路交通噪声夜间时段未达标,上海绿地总量占比仍然过低,且舒适度有待提高。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15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高峰论坛上,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教授指导、2014级硕士生丁亚婕负责,周韶华、孙小凤等完成的《上海市环境健康现状调查报告》获“绿色未来奖”。
该研究团队通过查阅上海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等官方网站文件及上海市健康状况相关文献,结合对杨浦区环保局和上海气象局的实地调研,对上海市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境要素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客观反映了上海近年的环境健康现状。
空气:PM2.5是首要挑战
PM2.5是市民关注的环境热词。上海市民呼吸的空气状况如何?报告显示,2014年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较上年改善,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77%,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优48天,良233天,轻度污染58天,中度污染22天,重度污染4天,未出现严重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数分别比2013年减少17天和2天。
污染天数虽减少了,不过空气质量形势依然严峻。报告指出,上海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仍以细颗粒物和臭氧为主,复合型污染问题较为突出。2014年,上海PM2.5年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16.1%;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每立方米71微克、18微克、45微克,较2013年分别下降13.4%、25%、6.3%。其中,PM2.5、PM10、二氧化氮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二级标准。
报告认为,当下,PM2.5是上海首要面对的挑战。PM2.5比PM10的危害更大,PM10可以被鼻纤毛挡住,而PM2.5可以穿透鼻纤毛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病,甚至会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如颗粒上沾有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等,对人体危害则更大。从这个角度看,上海治理大气仍是一场攻坚战,任重而道远。
水质:优质水供应仍紧缺
临江临海的上海缺水吗?水质状况如何?报告给出的答案不容乐观。报告指出,近年来上海水环境质量基本持平。水资源需求与优质水供应之间矛盾突出,上海水质性缺水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氮磷污染问题仍突出。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到III类的仅占24.7%,IV类占16.9%,V类占9.1%,劣V类占49.3%,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总磷。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上海市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河网中污染物越来越多,尤其是氨氮(NH3-N)、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类等不断积累,已远远超出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传统工业发展总是与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如影随行。报告指出,上海土壤重金属的早期污染可追溯至上海工业初期的作坊,如电镀、化工、印染、皮革、搪瓷、制药、冶炼、仪表厂等,这些作坊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随着经济发展,这些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二三十年来的积累效应,增加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上海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域主要有近郊蔬菜区、川沙污水灌区、松江锌厂附近、黄浦江疏浚底泥地区、某些乡镇企业排出重金属地段以及交通道路两侧。
垃圾、噪声:得到较好控制
垃圾问题近几年在上海处理得较好。上海市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中以有机垃圾为主。近年来,上海市的垃圾总产生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且2014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进入了城市效率逐步提高的阶段。
报告指出,上海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从2010年开始呈减少的趋势,综合利用率整体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表明近年来上海市的固体废弃物防治工作还是比较成功的,且效率逐年提高。在工业产生的固体危险废物中,其产生量每年略有增加,但对危险废物的综合处置量一直呈增加的趋势,2014年全年对危险废物的处置量相比2013年明显提高。2014年,本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24.79万吨,综合利用量1876.8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7.48%,全年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
报告同时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声环境有所改善。近5年的监测数据表明,上海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时段平均在55dB(A)左右,夜间时段平均在48dB(A)左右,均达到相应功能的标准要求,总体保持稳定。
报告还透露,从1990年到2013年,上海市城市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面积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绿化覆盖率由12.4%提升到38.4%。
来源:新民晚报http://xmwb.xinmin.cn/html/2015-06/12/content_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