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非建交60周年,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推出了大型人物系列片《同舟共济一甲子——我的中国、非洲故事》,通过60个人物故事,向观众讲述中非60年友谊。作为环境和水处理方面的专家,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副院长李风亭教授的故事也被收录到上述系列片中,并作为人物代表的故事于2016年6月16日在央视法语频道综合新闻播出。李风亭教授讲述了他自2004年受联合国环境署之邀,先后50多次来到非洲开展水处理技术合作,推广最新技术,帮助非洲百姓喝上干净的水。
李风亭,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4年受联合国环境署的邀请,李风亭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此后的十几年,为了让更多的非洲百姓能够喝上干净的水,他先后50多次来到非洲,足迹遍布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摩洛哥、利比亚等国。
整个非洲平均的供水率大概在50%到60%之间。污水处理的比例、效率可能会更低一些。基础设施不足可能是(非洲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
在中国科技部的支持下,李风亭先后负责了包括水资源管理、干旱农业、雨水收集、水处理技术等多个项目,主要分布在北非和东非地区。目前来说,最成功的案例是内罗毕自来水水质改善项目。
2016年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率团参观访问了内罗毕尼鲁(Ngethu)水厂。该水厂为东非最大的水厂,是“中国-联合国合作-非洲水行动-非洲典型国家安全供水新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单位,我校李风亭教授为该项目的负责人。
李风亭说:“这个水厂每天处理的水量有45万吨,是东非地区最大的一个饮用水水厂。但是在雨季的时候呢,它采用常规的水处理化学品或者净水剂处理的效果不好。当你打开水龙头的时候,水往往是黄的或者是浑浊的。5年前我们开始和他们合作,采用我们的技术,水质有明显的改善,可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非洲的工作常常与危险为伴。有时去野外考察水厂时,由于路况差,车辆在公路上爆胎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大型猫科动物的出没又让人胆战心惊。有时恶劣的卫生条件甚至会危及生命。
李风亭教授提到“我遇到的最危急的一次可能是在摩洛哥。那一年是在那儿开会,开完会以后从卡萨布兰卡转机回国,腿被(蚊虫)叮咬了。上飞机以后空姐发现我豆大的汗滴一直往下流,脸色非常难看,她说我建议你下飞机,让医生帮你看一下。(下飞机后)我大概等了一刻钟,医生没有来,我就在机场外边的台阶上大概躺了4个小时,当时我非常非常绝望。” 回国以后,由于腿部感染,李风亭无法走动,经过3个月的治疗才得以好转。尽管在非洲的工作充满艰辛,但李风亭却从未退缩。2013年,联合国为表彰李风亭在南南水环境合作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授予他“联合国南南合作特别贡献奖”。
李风亭教授说:“实际上在过去10年,科技部支持的非洲水行动这个团队在非洲16个国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只不过是一个专家组的组长,这个奖项应该是颁给我们整个团队,表扬我们整个团队在非洲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方面做出的贡献。”李风亭教授的项目团队包括柴晓利、王洪涛、吴一楠、孟海星、王梓笛、贾倩等。
李风亭希望将中国的水处理技术推广出去,应用到非洲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非洲人可以喝上干净的饮用水,他将不遗余力地为建设这片美丽的非洲大陆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李风亭:水的使者,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系列片“同舟共济一甲子——我的中国、非洲故事”链接:http://fr.cctv.com/2016/06/16/VIDEeSuSNG0hPUoXnGGzaeHB160616.shtml